矿用可移动式救生舱供应销售
主营:矿用可移动式救生舱厂;矿用可移动式救生舱生产;矿用可移动式救生舱型号;矿用可移动式救生舱报价;矿用可移动式救生舱厂商;矿用可移动式救生舱供应;矿用可移动式救生舱生产厂家;
选用的救生舱的适用范围和适用条件,应符合所服务区域的特点和可能发生的灾害类型。数量应满足所服务区域人员紧急避险的需要。 救生舱应具备过渡舱结构。过渡舱的净容积应不小于1.2米3,内设压缩空气幕和压气喷淋装置。生存舱提供的生存空间应不小于每人0.8米3,且总有效容积不小于5米3。 救生舱应具有足够的强度和气密性。硬体式救生舱在+500±20帕压力下,泄压速率应不大于300±20帕/小时;软体救生舱在+500±20帕压力下,泄压速率应不大于350帕/小时;舱内气压应始终保持高于外界气压100~500帕,且能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节。 救生舱应选用抗高温老化、无腐蚀性、无公害的环保材料。救生舱外体颜色在煤矿井下照明条件下应醒目,宜采用黄色或红色。 选用的救生舱应具备矿井压风、供水、通讯接口。应设压风减压、消音、过滤装置和带有阀门控制的呼吸嘴,压风出口压力在0.1~0.3兆帕之间,连续噪声不大于70分贝,过滤装置具备油水分离功能。 救生舱应配备内外环境参数检测或监测仪器,能对救生舱内的O2、CH4、CO2、CO、温度、湿度和救生舱外的O2、CH4、CO2、CO进行检测或监测。 救生舱应按设计的额定避险人数配备供氧和有害气体去除设施、食品和饮用水以及自救器、急救箱、照明、工具箱、灭火器、人体排泄物收集处理装置等辅助设施,备用系数不小于5%的。 自备氧供气系统供氧量应不低于0.3米3/分钟·人;采用高压气瓶供气系统时应有减压装置。有害气体去除设施处理 CO2的能力应不低于每人0.5升/分钟,处理CO的能力应能保证20分钟内将CO浓度由0.04%降到0.0024%。应配备促进内部空气循环的设施,流量不低于20升/分钟。配备的食品不少于2000千焦/人·天,饮用水不少于0.5升/人·天。配备的自救器应为隔离式,连续使用时间不低于45分钟。 救生舱的安装应有设计和作业规程,并严格按照产品说明书进行。救生舱安装在20米范围内煤(岩)层稳定,采用不燃性材料支护,通风良好,无积水和杂物堆积,满足安全出口的要求安装不得影响矿井正常生产和通风的巷道中,宜在岩(煤)壁掏槽或扩帮放置。 救生舱应接入矿井压风管路、供水管路,并在舱内设置直通矿调度室的固定电话。安设救生舱处应设安全监控系统传感器和人员定位基站,对救生舱附近的O2、CH4、CO2、CO、温度、救生舱附近人员情况进行实时监测。 救生舱安装完成后应进行系统性的功能测试和试运行,满足要求后方可投入使用。 移动和运输救生舱时应有保护措施,编制作业规程,保证移动和运输中不损坏救生舱。救生舱移动后应进行一次全方位检查和系统性的功能测试。
救生舱避险系统管理制度,指派专门机构和人员对救生舱避险系统进行维护和管理,保证其始终处于正常待用状态。 救生舱应有简明、易懂的使用说明,指导避险矿工正确使用。 应定期对配套设备进行维护和检查,并按期更换产品说明书规定需要定期更换的部件及设备。 应保证储存的食品、水、药品等始终处于保质期内,外包装应明确标示保质日期和下次更换时间。 应每3个月对配备的气瓶进行1次余量检查及系统调试,气瓶内压力低于8兆帕时,应及时补气。 应每10天对设备电源(包括备用电源)进行1次检查和测试。 每年对避险设施进行1次系统性的功能测试,包括气密性、电源、供氧、有害气体处理等。 经检查发现避险设施不能正常使用时,应及时维护处理。采掘区域的避险设施不能正常使用时,应停止采掘作业。 企业应建立紧急避险设施的技术档案,准确记录紧急避险设施安装、使用、维护、配件配品更换等相关信息。
一种救生舱舱体,其包括生活舱和设备舱,设备舱和生活舱之间连接有隔离壁,设备舱设置于生活舱的一侧,生活舱和设备舱的其中之一设有舱门,隔离壁上设有壁口;舱体的宽度和高度的至少其中之一限制在0.8米至1.3米之间。其生活舱可供避难人员休息使用,所述设备舱可用来放置一些可在一定时间内维持生命所必需的设备,生活舱与设备舱之间通过隔离壁进行隔离,从而提高了生活舱的舒适性;避难人员通过舱门可以进入生活舱和设备舱内,并通过隔离壁上的壁口可在生活舱和设备舱之间走动;此外,舱体的宽度和高度的至少其中之一限制在0.8米至1.3米之间,使得救生舱在薄矿层、狭窄巷道等狭小空间中也能使用,大大提高了其适用性。
矿难发生后,在恶劣的井下环境中,为被困人员提供一个隔绝的安全场所,配备各种必需装备,在一定时间内维持被困人员的生命,大大增加被困人员逃生和成功救援的几率
救生舱舱体使用高强度钢材为材质,通过高质量焊接,防止外部环境伤害(爆炸冲击波、透水、高温、巷道有害气体渗入等);舱内配备各种装备,维持舱内生存环境(供氧、监测舱内外环境、去除有害气体、供食、供水、满足卫生需要等)。